更新:2024-11-09 22:11
首映:2018-05-09(戛納電影節) / 2018-06-07(俄羅斯)
年代:2018
時長:126分鐘
語言:俄語,英語
評分:7.9
觀看數:61490
熱播指數:818
來源網:三年影院
《盛夏》LETO觀影小記
★★★☆☆
鏡頭調度不錯 ,火車戲與海邊戲最棒
黑白影像的質感不太豐滿 ,穿插的彩色畫面十分漂亮
歌曲是我聽過且喜歡的,很好乖寶寶章
故事文本單薄到如三幕劇的第一幕 ,格局太小 ,三人的關係描寫不足撐起130分鐘
有三場使用歐美歌曲與手繪線條的歌舞片段
調度和歌詞渲染力:
火車最佳
雨天次之
公車末座
歌詞給了兩人拆夥的伏筆
但同前面所述 :「太少了!」
#夏
#鏡象電影
6.7
維克多·崔,1990年8月15日因疲勞駕駛在蘇聯拉脫維亞圖庫姆斯發生車禍喪生,得年28歲。視覺的設計很流暢,但角色關系很單薄,或者該說這個角色關系到底也沒展現什么意義,所以令人失望。好的地方在于混亂且隨機與正統且守序的兩種感覺碰撞,有著更輕盈更浪漫的氣質,不那么理智、不那么具體、不那么剛猛,只是原始;最好的一場戲就是第一場,第一場開始演出之前的部分最好,麥克與維克多相識的那場次之,此后一切就都沒什么變化。朋友和我聊起來說嘻哈歌手們的名字
一個小小的屋子擠著很多音樂創作人,摩肩接踵的,幾乎沒有酗酒和毒品,也沒有濫交和斗毆。Viktor Tsoi、Mike、Natacha三個人的關系,讓我很自然地想到了顧城、謝燁和英兒,對于愛情的排他性占有性,他們同樣不放在眼里,一頭扎入追求寬廣自由的愛情里,他們實踐著夢想,不久便從幸福的云端跌落下來,陷入三個人的困境,飲下痛楚的苦酒。Mike借口工作,讓Natacha與維克多共度一夜,表面上坦誠大度,實則懷揣著忐忑矛盾焦躁不安游蕩在雨中的涅瓦河畔
黑白影像之于蘇聯搖滾樂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拋開傳奇樂隊,就電影本身而言太多的問題,這么好的鏡頭被用成這個樣子,全部極致的廣角卻并沒有營造出距離感或者冷靜克制,更多的像是影片的最后一處政治表達“契塔九點,哈巴羅夫斯克和海參崴十點”,這是割裂感,這是在同一國家不同的維度。在鏡頭中除了畫面質感我幾乎看不到在攝影上出彩的地方,既然要用廣角那么提煉信息是必不可少的一點,并且攝影是如何植入影片表達的,是如何訴說翻山越嶺只為一杯雙倍濃度咖啡的年輕人
我的心情取決于喝了多少瓶酒。
列寧格勒的美妞像鐵線蟲一樣入侵了我的靈魂和身軀 。
我年幼無知的生命從此離不開朗姆、伏特加,白蘭地和威士忌。
你個傻逼維克多為什么要修改我的歌,你把我一槍崩了我還是會贊美偉大的社會主義。
你個傻逼要么唱好兒歌,要么給你兒子教畫畫,不要影響我彈唱長征二萬五千里,你聽說過沒見過的朋克。
等杰尼亞長大,給他一把吉他,沒有吉他睡不了妞,沒有妞生不了娃,沒有娃爺爺老了沒人一起玩耍。
你要慶幸生在列寧格勒,慶幸生在共產主義
20世紀80年代的列寧格勒——
一個小禮堂里滿滿當當地坐著一百多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他們目不轉睛盯著臺上,輕輕搖晃著腦袋, 時而變換著口型,卻又緊靠著椅背生怕弄出過大的聲響。禮堂四周有教官或保安模樣的人來回踱步,也緊盯著他們的言行舉止。
這是一場搖滾音樂會的現場,沒有跳水更沒有pogo,電影一開始,我們便隨著兩個姑娘鉆窗偷偷遛進了這一個“乖乖的”搖滾現場。攝影機穿梭在狹窄的后臺和緊湊的舞臺,臺上一個帶著墨鏡的搖滾樂手,右手重重掃過電吉他的琴弦,嘴緊湊著麥克風。他叫麥克(Mike)
《盛夏》LETO觀影小記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40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