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2 17:00
首映:1987
年代:1987
時長:110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8.2
觀看數:52440
熱播指數:952
來源網:三年片大全網
《孩子王》——陳凱歌的自我審視
陳凱歌的電影《孩子王》講述的是下鄉知青老桿在山村教學與學生之間從被輕視到信任的一個“孩子王”的故事。老桿在教學中發現學生不僅沒有課本,而且初三的孩子卻不認識小學的字,于是他開始不按課本上課,慢慢尋找合適的教學方式,但是這種“荒唐”的舉動引起了上級的不滿,于是老桿最終被趕出了這所學校。在這部電影中讓人最為印象深刻的當屬它的鏡頭語言,無論是有著獨特角度的構圖,還是富有深意的象征鏡頭,無不在顯示著賈樟柯在表現人物思想和狀態的技藝的精湛。
首先來看下它的構圖。《孩子王》中大量的遠景拍攝符合陳凱歌向來喜歡的風格,與《黃土地》相同的是,它們同樣在揭示了環境的同時隱喻著人物的處境。影片的開場就向觀眾表明事件的緣由,老桿被隊長通知去初中教書,老桿處于畫面左側的陰影里,說話的另一人則在右側的畫框外,只有半露的雙手和投在屋內的影子,獨特的構圖將老桿顯得稍微神秘化,引起觀眾的好奇,陰影中的老桿在一開始似乎就處于一個“可有可無”的狀態,暗示了此人地位的低微,為后來被趕出學校作了巧妙的鋪墊
山里的環境就是沒的話說啊,美的讓你,呼吸都像是被環境綁架了。想不到用什么詞匯來形容它,配上老桿那質樸的臉,那發現,那笑容,那種教書的不拘一格。就是感覺立意,主題,沒有太鮮明,什么都是平平淡淡的,共鳴感也不太明確。老桿給我的感覺是,坦誠,看他和朋友們在一起是很快樂的。對于學生們,期初讀的作文《上學》,有只寫幾個字的作文,有一逗到底的流水篇。再看看最后那篇,《我的父親》,這樣的父親,到現在也比比皆是,沒有變。
豆瓣的牛人很多。
這部《孩子王》都被牛人們榨甘蔗般分析,從敘事到攝影構圖,意象,視聽語言,再到文化批判,精神反思,甚至分析到每一個鏡頭,可以說榨的只剩渣渣了。
簡單說兩句,打個卡吧。
以前也看過阿城的小說,電影和小說大體一致。里面印象最深的就是孩子們自己寫的作文。
王福第一次寫作文,是這樣的:
我家沒有表,我起來了,我穿起衣服,
我洗臉,我去伙房打飯,我吃了飯,洗了碗,我拿了書包,我沒有表,我走了多久,
山有霧,我到學校,我坐下,上課。
老桿說好,第一,沒錯字,清楚
《孩子王》——陳凱歌的自我審視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44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