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兒童眼中的戲劇和德國占領。”:“如果要我對《最后一班地鐵》收到熱烈歡迎進行分析的話,我認為是因為給劇本提供了細節,這些細節曾經給童年時代的我產生了強烈的印象,并給影片帶來了一種獨創性和視覺上的新穎。如果影片是由某個年紀更大的人(他可能在成年時經歷了德國占領)或一位更年輕的人(他可能出生在二戰期間或戰后)來編導的話,那么就不會有這個視覺上的新穎之處了。”

喜歡男女主角和劇情。
去年2006正是薩科奇和老婆緋聞滿天的時候。
未來的總統夫人拋夫飛去美國找富商愛人。老薩在競選同時焦頭爛額的想擺平家庭。
不久,競選成功,Paris Match封面上美輪美奐的第一家庭照:老公、漂亮的老婆:他的王子一般的兒子們;她的公主一樣的女兒們(記不清了從屬關系了,可能是她的兒子們;他的女兒們);他們倆的可愛小兒子;
法語課課間的時候,女生們看著雜志唧唧喳喳,說老薩簡直一身Scandale(丑聞); 結果外教法語老師非常驕傲的說:
Ce n'est pas Scandale. Il est tres tres Francais!(此乃法國特色也!)還有人家是追求愛情、忠于愛情,純屬家庭私事,等等;
然后又倒打一耙,說, 你們中國人富人都找二奶,才是Scandale那。

印象里《最后一班地鐵》很早就引進到中國公映了的,當時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還小,只記得故事特別好,女主德納芙特別優雅,法國人好浪漫啊!至于如何好法,其實并沒有什么理解。現在重看,居然還一樣被吸引。
這種吸引并不是憑空而來的。1980年的特呂弗已經告別了早年法國新浪潮的散文風格,而回到經典的戲劇傳統中。《最后一班地鐵》的魅力,就在于其精妙的戲劇沖突疊加式設計。
電影故事置于德占時期的法國,原來猶太藝術家執掌的小劇場要在納粹的眼皮底下演出一部新劇,危險和威脅無處不在

感覺法國人拍什么片子都給人輕松愉悅的感覺。不像是大多數二戰片中的猶太人,都是慘兮兮的,片中導演躲藏在地窖中依然保持生活的尊嚴,繼續自己的戲劇創造,和妻子享受愛情。戰時強烈的民族情緒,反抗意識都被放到了暗處,那些人們無論何時對于藝術的熱愛,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是被重點呈現出來的。非常喜歡最后一幕由現實轉為戲劇,直接引出了兩個可能的結局,殘酷與美好交織在一起。
不過也確實可以發現導演的個人風格漸漸退居其次。與新浪潮似乎漸行漸遠了。不過說實話我個人認為這是無可厚非的

最后一班地鐵:戰爭中的生活細節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6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