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6604
【尋找小糖人】活下去才有的奇跡
這片子是在浙圖休息廳看完的,一個多小時,正好趕上回家時間。
它非常不同,相較于以往人物傳記。一般,能立傳和讓人立傳的,多少都是個“人物”,在某方面特別突出。再一般,這樣的“人物”通常特立獨行,劍走兩端——即使非常正的革命人物,也有諸多性格或人生的亮點。
羅德里格斯當然也有!但他的亮點平凡到令人抹淚。為什么讓我們抹淚抹得厲害且感覺雋永的,總是這些從“平凡”里低到塵埃,又開出花來的人物。他不是小人物,這電影的傳奇性和人物的詭譎點在于,羅德里格斯作為一個在美國正式發行過唱片的音樂人,他沒有在本土走紅,只有家鄉底特律為數不多看過他演出的人對他有大致印象,可以說,出了唱片后的他是失敗的,幾乎無人問津。但在南非,他的唱片卻廣為流傳,幾乎人手一張,電臺唱片機里隨處可聽見他那張專輯《Cold Fact》。
南非當時處于種族歧視的政治環境里,美國因為有了Bob Dylan(同一家唱片老板)就不需要羅德里格斯了,但南非不同。南非人民不要貓王不要披頭士,也不要鮑勃迪倫,他們選擇了羅德里格斯
記錄片一開頭的自由曲風的音樂深深打動了我。作為2012年最佳奧斯卡紀錄片,《尋找小糖人》是以尋找美國歌手羅德里格斯為主線展開的紀錄片。
在七十年代的美國底特律艱難地生活著的富有才華的自由音樂人——羅德里格斯在發行完他的兩張專輯后因為在美國毫無反響,于是失望的他回到現實,重新做回社會底層的勞力工作。
讓我印象深刻的鏡頭是年老的羅德里格斯在白茫茫的雪地上艱難地前行,雖然步履蹣跚,但充滿著堅定。即使成名后,所有和羅德里格斯相關的人生活都發生了變化,包括有些人富裕了起來
第一次被推薦這部“紀錄片”的時候,我從sugar man這個名字里感到了一絲微妙。高端一點的西方文藝作品里,通常跟糖啊、甜啊、暖啊有關的title,一般都有一個相對凄涼的結局。影片本身略顯粗糙,并不是因為情節不豐富,也不是因為攝制組外行,而是因為Rodriguez看似單調的傳奇中,可玩味的東西遠非一部影視作品就可以表達完全的。或者說,真正的戲劇在這個人偉大的靈魂里日復一日地運行,而那種趣味卻很難通過影視作品這種媒介來體現。不過依然感謝有人講了這么一個故事,無論對于講故事和聽故事的人來說,這都是一個好故事。
Rodriguez是一個高人,放在中文世界里,就是“大隱于市朝”。雖然在南非成為明星為他人所喜這件事會感動他,但他并不會執著于此;作建筑工人也不會有分毫影響到他內心世界觀的堅定。她的女兒說,來到南非后他們住在豪華的酒店,早上起來發現父親蜷縮在椅子上睡著,因為父親并不希望麻煩打掃衛生的人去為了他整理一次床鋪。他的工友描述他為甚至可以穿著燕尾服來上班,把事情做得妥帖干凈。
如果一定要定性,這才是高貴的靈魂
尋找小糖人
看到圣誕節前他被解約,最后一張專輯沒什么反響,制作人邊說邊表示不可思議,為什么在美國沒人聽。背景放著他的歌,就已經淚目了。不被當代認可的偉大藝術家,梵高型的。
Rodriguez, cold fact.coming from reality.
I wonder. Sugar man.
反體制反封鎖,南非,種族隔離。
政府的文化管制。
國家間信息的隔離,同時一個世界,卻隔離至斯。
一個人不知不覺在另一個世界成了傳奇。很多人的精神信仰,多少當紅樂隊的精神導師,伴隨著多少人的成長轉變。
錯過的人生,幾十年后有人告訴你你曾經是巨星,你卻一點都不知道,一點也沒有享受到應該帶來的任何東西。真是傳奇的人生。
做裝修粗活——挺好,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時也彈彈吉他。讀書,社區活動,游行,為不能表達自己的人代言,競選。
Working class people, blue-collar workers, hard labor. 工人藍領苦力。
搬了26次家,有的沒臥室,有的沒浴室,都稱不上家,只是我們住過的地方。
有夢想,有精神世界。去有錢人才能去的地方,博物館,藝術。
20多年過去了,再唱起來天衣無縫
【尋找小糖人】活下去才有的奇跡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9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