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典型好萊塢風格的商業片,全程節奏把控有度,作為觀眾會很期待最后killer的亮相和自白,但影片結束后會發現這是其優點也是其不足。
導演達米安說,他更希望保留原來的影片名字,即Misanthrope, 但出于種種原因最后被改為“追兇” (to catch the killer) / “惡世之子”。我表示理解并贊同導演,Misanthrope(厭世者+遁世者)對于電影內容而言更有針對性,“追兇”一詞把主體性放在了警探們上,其表達的含義顯然是不夠準確和深刻的;“惡世之子”則只強調了the killer

導演很會呀。
前期描繪槍手的高光時刻,是為一爽。遠距離的命中率極高。動作迅速,部署縝密。命喪者還來不及害怕。也就把觀眾的心中懸念吊在嗓子眼兒。
影片的大肚子是破案,為二爽。錯綜復雜,抽絲剝繭。牽扯的方方面面,是當下社會的現實。
最后揭開謎底。前文有多高光,謎底就有多弱化。畢竟超越凡人太過完美。如此長時間,如此縝密,即使高度配合的團隊合作也很難實現。何況全付諸一人。
結局歸于現實。

視頻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J8wA4XNBU8EILr0hRMtWnA
今天聊聊美國電影《惡世之子》。
片名Misanthrope / To Catch A Killer / Misántropo (2023),別名追兇 / 追捕殺人狂(港) / 限時追捕(臺)。
本片是阿根廷導演達米安·斯茲弗隆(Damián Szifron)的英語處女作。
他的前一部作品《荒蠻故事》(Relatos salvajes ,2014)構思極為巧妙,六個小故事交相輝映,將人類最糟糕的行為描繪成黑暗喜劇,形成一個引人入勝的整體,取得了不俗成績。他花費將近10年時間才推出了下一部電影

“追兇”扣人心弦的犯罪驚悚片:《惡世之子》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48324.html